云南成考政治復習知識點2辨析題
1、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惟一特性。
答:錯誤。
(l)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顯著的特征,而不是惟一特性。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來自實踐,為無產階級斗爭實踐服務,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觀點。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相統一的無產階級哲學。除了實踐性這一最顯著的特征以外,階級性、科學性、革命性也是它的重要特征。階級性是指它公然申明自己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哲學。
(3)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基礎上實現了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科學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證,革命性是科學性的必然結論和歸宿。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之科學”。答:錯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但不能說是“科學之科學”。
(1)“科學之科學”是指把哲學當作包括一切科學在內、凌駕于一切科學之上的永恒不變的理論體系。古代哲學家把哲學看成是“知識的總匯”,近代一些哲學家把哲學說成是“科學之科學”。
(2)近代以來,隨著各門具體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就成為人們必須正確回答的重要問題。
(3)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闡明了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二者既相區別又相聯系:
①二者的區別是,具體科學以世界某一領域的特殊規律為研究對象,哲學則以整個世界的最一般規律為研究對象;
②二者的聯系是,哲學以具體科學的成果為基礎,并隨著具體科學的發展而發展。哲學所概括的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普遍規律的理論,對具體科學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③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代替具體科學的“代替論”和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具體科學研究的指導作用的“取消論”都是錯誤的。
(4)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說成是“科學之科學”,這既限制了具體科學的發展也使哲學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發展。
3、“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答:正確。這是馬克思在論及觀念的產生及其本質時所說的一句話。這一論斷表明:
(1)意識和觀念就其內容而言,它來自外部物質世界。所謂“移入人的頭腦,就是指通過感覺和思維對外部物質世界的反映,把物質的東西變成人腦中觀念的東西,也就是達到對物質世界的觀念的把握。
(2)人腦對外部物質世界的反映,不是機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腦對客觀物質進行加工改造,才產生出觀念,實現對客觀物質的觀念把握。人腦改造物質的過程,就是一個對感性現象材料進行科學抽象加以改造,從而觀念地把握客觀物質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
4、尊重客觀規律,就會妨礙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答:錯誤。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違背客觀規律必然在實踐中遭到失敗。
(2)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又必須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必要條件。
(3)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既反對否認客觀規律的唯意志論;又反對否認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械論或宿命論。
5、假象是一種錯覺。
答:錯誤。
(l)事物的現象有真象和假象的區別。真象是從正面直接表現本質的現象,假象是從反面歪曲表現本質的現象。無論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觀事物本質的表現,屬于客觀范疇。
(2)錯覺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感覺和認識上的錯誤,屬于主觀認識范疇。
(3)假象與錯覺是有本質區別的,不能混淆。當然,假象容易使人對客觀事物產生錯覺,這是二者的聯系。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現的事物答:
(l)錯誤。混淆了新舊事物的本質區別。
(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舊事物則是指喪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趨滅亡的事物。
(3)區別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是否有強大的生命力及遠大前途。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現的作為衡量標準。有些事物雖然是新出現的。但本質上卻是舊事物,是舊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現了。
7、實踐是對不可知論最有力的駁斥。
答.正確。
(l)不可知論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認為客觀世界是不可能認識或者不可能完全認識。其主要代表是英國的休謨和德國的康德,在中國有莊子。
(2)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以科學的實踐觀對不可知論作了最令人信服的駁斥:
①實踐能使主體認識的正確性得到確實可靠的驗證;②實踐能不斷創造出新的認識工具,不斷擴大和加強認識主體的認識能力和范圍,證明客觀世界的可知性。
③實踐能不斷提高人的思想能力,使人們能永無止境地認識和把握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
8、一個人所有的知識都來源于實踐。
答:錯誤。
(l)一切認識歸根到底都來源于實踐,但不等于說每個人的知識都直接來源于實踐。
(2)一個人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經驗,即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一種是間接經驗,即通過書本和向他人學習獲得知識。
(3)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源”和“流”的關系。在我為間接經驗者,在他人則為直接經驗者。而且學習經驗必須結合實際才能變為自己的知識;也只有用于指導實踐,才能發揮知識的作用
9、物質生產對人口生產沒有制約作用。答:錯誤。物質生產對人口生產有重要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人口的數量、質量、密度、構成和增長速度。一般來說,當物質生產以手工工具和體力勞動為主時,客觀上要求人口數量增加,以適應物質生產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當物質生產發展主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時,客觀上要求人口數量降低,而對人口質量的要求提高。
10、勞動創造了人。答:正確。因為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和最本質的實踐活動,它提供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形成了人類社會關系,制約著人類經濟的、政治的、精神的等全部社會生活。
11、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答、錯誤。社會基本矛盾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因此說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不正確的。
12、生產關系屬于意識形態
答:錯誤。
(1)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即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結成的物質的經濟的關系,不是思想關系,當然不屬于意識形態。
(2)從生產關系的構成來看,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和消費關系。顯然,這些內容都是一種物質的經濟關系。
(3)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只能構成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反映經濟基礎的思想上層建筑或意識形態。
轉載請注明:云南成考政治復習知識點2辨析題
本文關鍵詞:
本文地址:http://www.zhongguoguoyewang.com/zsb/zhengzhi/3446.html
(一)由于各方面情況的調整與變化,本網提供的成考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以云南教育考試院及院校官網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注明信息來源為其他媒體的稿件均為轉載體,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內容與版權問題等請與本站聯系。聯系方式:155-0871-1999(QQ:1356406020)
高起點 | 10月21日 | 10月22日 |
語文 | 外語 | |
數學(文科) | 史地(高起本文科) | |
數學(理科) | 理化(高起本理科) |
專升本 | 10月21日 | 10月22日 |
政治 | 專業課 | |
外語 | 詳細>> |
掃一掃加成考老師微信
師生自由互動,豐富的復習資料,完善的報名方案